我校新校区建设是当前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承载着几代江理工人的热切期盼,是未来学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战略支撑。文化与旅游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优势,积极参与新校区文化建设。

2023年4月6日,学校召开新校区文化建设专题推进会,党委常委、副校长俞亚萍,新校区文化建设专项工作组负责人参加会议。时任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基国林汇报了新校区文化建设方案的工作安排以及相关工作的思考和建议,对专项工作明确了推进内容和时间节点。专项工作组负责人围绕文化传承研究、文化景观建设、师生作品征集、校史馆建设和主题公园建设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工作交流,会议明确成立文化传承研究工作组,近期主要任务为“负责研讨制定新校区道路、楼宇建筑、桥梁等命名方案”,牵头负责人为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张羽程和院长演克武。
俞亚萍对新校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表示肯定,并对下一阶段新校区文化建设工作提出要求:一是注重校园文化的传承,要通过有效移植保留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典故和校园记忆,让办学历史和大学精神在新校区得到再生,体现学校文化底蕴的连贯性;二是加强校园文化的创新,新校区的文化建设要在传承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方向打造新的特色和亮点;三是把握文化建设推进进度,各工作小组要抓紧调研,进一步开拓思路,细化任务清单,按时间节点拿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俞亚萍强调,校园文化是对一所学校历史积淀、人文精神的高度提炼与升华,体现一所学校的精髓所在与终极价值,希望各工作小组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周密谋划、积极推进,早日取得高质量成果。

4月21日,文化与旅游学院召开新校区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组专家研讨会,商讨路名、楼名、桥梁命名思路。院党委书记张羽程主持会议,院长演克武,中文系蓝士英、赵贤德、王文荣、张英、刘馨蔚及工作组秘书陈宝参会。会上,张羽程传达了学校新校区文化建设推进会精神及要求,就新校区道路、桥梁、楼宇、场馆等命名要求进行了详细解读。与会专家认真研读了《关于新校区道路、桥梁、楼宇、场馆等命名方案建议》,结合自身专业研究方向建言献策,围绕道路、楼宇、桥梁的区域方位、实际功能、文化内涵、艺术审美等属性展开热烈讨论。演克武指出,新校区文化传承研究工作组要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专家学者要结合个人研究领域,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形成科学合理的命名方案供学校决策,为推进新校区建设贡献文化与旅游学院的智慧和力量。
4月下旬至8月中旬,文化传承研究工作组按照分工协作原则,提供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研讨论证,反复酝酿、几易其稿,形成了近7000字的较高质量的新校区楼名、路名、桥名初步方案。

8月22日,我校在正德楼第二会议室召开新校区楼名、路名、桥名初步方案研讨会,校党委副书记贝绍轶,党委常委、副校长俞亚萍,文化与旅游学院新校区楼名、路名、桥名命名团队,特邀文化建设专家,党委宣传部、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相关人员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靳婷婷主持。
会上,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张羽程汇报了新校区楼名、路名、桥名的初步方案,团队成员文旅学院院长演克武,中文系教授蓝士英、王文荣等针对方案各自建议部分进行命名内涵释义和补充说明。随后,参会校领导、特邀文化建设专家对新校区楼名、路名和桥名的命名原则、设计理念、构词形式和使用功能等方面进行拓展研讨,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俞亚萍指出,楼宇的命名应以功能为先、一目了然,学院楼宇命名应征求二级学院师生意见,反映其学院办学特色和发展内涵;道路与桥梁的命名可采用分区组团的形式,与周边环境、桥梁造型等多方面有机结合,建议相关负责人进一步拓展调研做细做精,使得各类名称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学校辨识度。
贝绍轶做总结讲话并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新校区楼名、路名、桥名命名要坚持尊重学校历史、注重文化传承、体现办学特色的原则,主题鲜明、简明通达、雅俗共赏,凸显现代化大学的精神与文化;二是要格调高雅、寓意深远,带给师生精神的启迪,使师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灵气,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的熏陶;三是要注重文化、功能及标识的有机有效结合,使之具有更大的人文价值、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其成为爱校教育、励志成才的重要载体和向社会展示的亮丽名片。希望研究团队会后继续思考,继续完善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图/文 综合校院信息;审核/张丽芬;编辑/陈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