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媛
据南京海关统计,今年1—4月,我省出口汽车同比增长130.7%,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同比增长超5.5倍。汽车产业景气,基础设施给力,营商环境优异,共同促成新能源汽车成为我省外贸“新宠”。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城市原本不属于汽车产业强市,却因为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较好,在国产汽车出海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比如连云港市,既没有传统的汽车生产基地,也不具备汽车零部件生产的比较优势,但凭借区位好、航线多和运输便利等硬件优势,以及通关便捷高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等软件优势,吸引不少车企选择这里进行滚装出口。
这似乎又是一个“给淘金者卖水”的故事。新能源汽车风头正盛,过去几年,全国不少地方大力布局相关产业。但造车对资金、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要求极高,不是下决心、给政策就能成功的。这几年,地方造车折戟不断,引进项目多,成功案例少,犹如“淘金者”费了大劲,却两手空空。与之对应的,是一些地方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根据自身定位和优势,专注于造车的某个领域、某个部件、某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卖水的挣到了钱”。
以常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当地没有一上来就比拼整车制造,而是将锂电池作为重点突破口,先凭借拳头产品在业内站稳脚跟。当常州造的锂电池成为业界一流的零部件选择时,行业的注意力和资源就自然聚集起来,整车企业的入驻也水到渠成,常州由此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市的行列。商业成功的逻辑是相通的,不少企业选择先打造“爆款”再全面出击,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先积累行业经验再投资创业,在这套逻辑中,“锂电池”“爆款”“行业经验”就是长板,久久为功把它打造到极致,机会自然随之而来。
回过头来看江苏的汽车“出海”,今年连云港、盐城等口岸车辆出口量高位增长,是不是单纯因为常州、苏州等市的造车实力强劲而“沾光”呢?并非如此。同为省内城市,常州生产的汽车从省内港口出海固然有距离优势,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距离影响成本,但成本差距是可以通过补贴缩小的。今年4月,深圳出台《深圳港汽车出口资助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对选择深圳出海的车辆予以每辆800元到1200元的资助。这个标准,就是根据主要汽车外贸货源地与深圳之间的距离算出来的。可见,距离并非口岸的核心竞争力,基础设施和服务才是。压缩等待时间、改善通关服务、创新优化装船模式……口岸的“护城河”,还是源于自身不断强化的长板。
在江苏汽车出口的热潮中,我们看到口岸城市、制造业强市等不同类别城市的差异化产业路线。它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取得的成功,共同讲述了一个道理:面对当下火爆的产业,切莫因冲动而“盲目淘金”,更不能因眼红而“急调船头”。补齐短板固然是高质量发展的必须,但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锻造出不可替代的长板,才是产业强市的重中之重。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各地应明确自身定位,找准竞争赛道,对看准的产业保持定力、增强耐力、提升实力,打造出难以撼动的产业“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