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科学判断,不仅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强调了它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坚持“两个结合”,创造了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坚持“两个结合”,既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首先,面向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批判继承,实现创新创造,进而实现自身现代化,赶上时代、引领时代。不仅如此,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如何在国际大舞台上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其永久魅力,也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相结合,并借此得到升华。其次,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需要进一步认识、把握、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华文化的各种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正是在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创造性回答了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当代中国广阔而宏大的实践基础上,通过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故鼎新思想的创新性发展,激发全党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通过对中华民族“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处世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双创”的典范。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一直蕴含着“双创”的基因,成立100多年来,始终在自觉实践着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年毛泽东同志通过对“实事求是”一词的思想改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通过对“小康”一词的“激活”,使之成为对“四个现代化”的“中国式表达”,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了我们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基因,并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不仅使它们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而且使它们成为观照现实、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引领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华文化宛如璀璨的历史星河,历久弥新。但近代以来,随着国家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文化也从兴盛走向衰落,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却没有从根本上找到中华民族的出路,解决民族复兴、文化振兴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以振兴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为己任,自觉担负起引领中华文化发展方向的历史责任。抗战时期,国共之间出现文化之争。毛泽东同志有针对性地写作《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个科学概念,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到今天的产物,是绵延5000多年而不衰的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思想指引,引领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前进方向。(作者为山东省社科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