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如何从教学意识转向课程意识
发布时间: 2023-04-21   访问次数: 1185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语文听评课常规教研活动。活动分听课和评课两个主要环节。听课的内容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元日》,其教学目标有四部分:一是正确认读“屠”“苏”“符”,学写“符”,借助图片理解“屠苏”的含义;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背诵《元日》;三是学习“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等方式读懂诗句,理解《元日》这首诗的诗句含义;四是开展春节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了解获取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制定活动计划。教学流程大致如下:通过故事,认识“元日”;借助字典,读通古诗;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语、读懂古诗;结合诗意,读出意境;了解背景,读出情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评课时,不少一线教师认为本节课是一堂扎实有效的好课,其理由有三:一是本节课教学目标设置比较合理,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环节安排有序、合理。二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读古诗,借助注释,抓住“屠苏”“新桃”“旧符”等重点词语,读懂古诗,能背诵古诗,教学效果好。三是结合课后思考联系实际,开展春节综合实践活动,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与生活对接。

    而指导专家却认为本节课是碎片化的知识传授,没有关照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一堂仍有很大改进空间的课。其理由是:教师重视的是技术的指导,如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语读懂古诗;结合诗意,读出意境;了解背景,读出情感等,有时还有“告诉”的痕迹,如对“元日”的理解等,知识是教师给予的,不是学生主动获得的,课堂上呈现的是散状式的语文知识教学。

    对此,一线教师产生了疑惑,按照评课标准来评判的课也有问题,究竟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按照一定评课标准评判的所谓“好课”,没有站在专家的高度来评课,更没有站在课程的高度来看课。这里主要牵涉到评课视角问题,一线教师评课的视角是课堂视角,有强烈的教学意识,对教学的敏感性与自觉性程度较高,凡是熟悉课堂教学的教师,都能够站在教学的立场来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专家评课的视角是课程的视角,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对课程的敏锐性和自觉性程度较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课堂教学,还要站在课程的视角来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转变。

    那么,从课程意识出发,本节课应该围绕“元日”这一传统节日进行文化构建,选择与之密切相关的文本,如诗歌、散文、故事、传说、习俗等内容,承载春节文化。对《元日》这首诗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背诵,而应该是师生一起共同建构、丰富、挖掘和探讨春节文化。

    基于上面的理解,教师应从课程着手,从课堂着眼,重构教学。教师可以尝试以古诗《元日》为引子,对《元日》的教学不必字字深挖、细品,达到初步理解、诵读、背诵即可,引出春节;然后从关于春节的诗词、美文、传说、故事、习俗等,引导学生了解春节习俗,对春节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最后探究春节习俗文化形成的原因及意义。另外,教师也可以从课程的视角来建构,从课堂的视角来落实。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春节的相关信息;课中让学生汇报整理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从春节与诗词、春节与美文、春节与习俗、春节与故事等方面展开研讨,初步感知春节文化的形成与意义;课后引导学生用简报或手抄报等载体展现春节文化。

    课堂教学应跳出束缚,教师应站在学科本质、学段重点、大单元主题、课程文化的高度,建构学科理解,探索适合学生的课程教学,实现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华丽转变。

    (作者系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第二中心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