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新变化、新需求正在倒逼地方高校转变办学思路、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服务能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高校该如何以发展新理念新要求,着力推动教育改革,加速转轨变型,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人才?
3月13日,科技日报记者在江苏理工学院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江苏理工学院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突破口,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立校行企联合育人的新机制,构建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真正实现学生有成长,企业有发展,项目有特色。
5年来,该校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累计输送培养生源超800人次,新增企业导师100余名,达成校企合作项目70多项。
新机制新模式培养人才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但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人才技能不全面,技术水平偏低,复合型人才紧缺。作为一所地方理工类高校,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融合中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崔景贵表示。
江苏省常州市提出加快打造“智能制造名城”、建设“新能源之都”。该校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推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用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的运作模式,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顺应地方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
该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用“3+0.5+0.5”模式实施,即:学生前3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大四第一学期下企业实习,实习半年后经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通过不同形式完成毕业设计。
如何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
该校把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重要抓手。学校在强化专职教师素质提升的同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细分行业,从头部企业聘任工程师、工匠等担任兼职教授或指导老师,建立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提前接触到当下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先进的设备,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我们把教师的研究室、实验室建在企业,博士、教授走上讲台是老师,走进车间是工程师、师傅。现在,学校教师的‘双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更是培养出了一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保障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服务地方产业的实力。”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鸿翔说。
去年,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唯一获批的高校,填补了学校在国家级教学团队方面的空白。
让培养计划“四两拨千斤”
在该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叶霞看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激发了科研创新活力,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良性互动,推动了教育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让人才培养科研服务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和效益性。
该校机械工程学院17机电3Z班孙逸晨,曾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系列了解生产检测工艺、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等,让书本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2021年,孙逸晨和团队人员针对无缝钢管加工完成之后,其质量检测环节中对于表面几何参数检测中存在的难题,开展钢管高精度、多数据、快速率检测工艺研究,利用工业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用户远程查看数据功能。
该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二等奖。目前,该技术已在征图新视(江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太仓市华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公司的生产中得到具体应用。
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校机械工程学院与太仓华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
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单文桃了解到,企业遭受填料与拔模的效率低下、现有热管检测平台成本过高等技术问题的困扰,立即带领师生组建科研服务团队,帮助企业解决开发热管工艺改进与生产自动化设备等技术难题。通过技术研发与项目测试,不仅设计完成填料与拔模的一体化并联装置,还建立了热管智能检测平台,节约人力成本达70%。
如今,江苏理工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效推动了全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近年来,文化与旅游学院注重新文科背景下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学科教学方面,我们利用文学和管理学两大类学科的教师资源、互派任课教师,打破专业壁垒,导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让学生发展更全面,实现了更宽口径就业。”该校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常如瑜说。
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专业,开设数据分析类课程,将管理学方法融入中文专业授课,拓展了中文学科发展方向。
“今后,我们文化与旅游学院将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文理结合,强化学科交叉,培养一批急需的复合型文旅人才,推动文旅产业向数字化转型,走向高质量发展。”该校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张羽程表示。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303/1a07415007884f0187da7a1d023a61e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