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江南文化,由江入海向世界
发布时间: 2022-11-28   访问次数: 1421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江南,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造就了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11月19日至20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无锡市委主办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举办。论坛以“文脉传承与长江文化”为主题,深入探讨长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价值意蕴、提炼并展示江南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长江文化、江南文化传承弘扬。让我们“走进”论坛现场、采撷思想精华,从这个窗口,管窥江南文化的美好气韵、广阔未来。

  一江烟水,两岸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青山秀水的江南、奔腾不息的长江,自古就是游子心中最深的牵念,是诗人笔下最美的乡愁,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在这里,文脉、山脉、水文、水韵相互交融、刚柔兼备,历经千年流动不息。

  新时代复兴路上,如何传承江南悠悠文脉?怎样让长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上,专家学者展开讨论,深入探寻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由江入海、走向世界的激荡奔腾之路。

长江塑造和丰富着江南文化的内涵

  “这里有湖,有江海、有山河。”国际知名史学家许倬云藏不住作为江南人的自豪感。他讲到,吐纳江海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成就了江南地区自古以来的丰沃繁华。

  在他看来,江南之所以能成为富庶之地,不仅有天时地利,更离不开人的因素:江南人重视家族传统,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训;崇尚教育,办私塾、兴义学,孕育了一批书香世家。

  江南,依江而生、因水而聚。水,流动不居,至善至柔,泽被万物。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庆葆认为,江南有着因水而生的历史脉络、以水为媒的生活特色、溯水而上的精神品格。水文化滋养着江南文化,也造就了江南人灵动进取、包容兼蓄的独特气质。

  千百年来,长江以其“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为秀致婉约的江南带去群山万壑和百川汇海的别样景致,塑造和丰富着江南文化的内涵。

  “长江下游文明是江南文化的源头。”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指出,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华文明是多源流、多根系的,长江地区的文化早在史前时代就达到了相当高度,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长江各流域的自然山水、风景名胜,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形态。其中,江南园林别具一格的“隐秀”品质,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启迪意义。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林志猛表示,长期浸润在江南园林山水之间的人,更容易形成内敛、节制、和谐的心态,对历史、对自我做更深度的思考。

  长江孕育的江南文脉中,包含着数百年来影响中国、流传世界的阳明心学。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杜维明指出,王阳明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把“良知”落实,使其成为每天修养磨练的功夫。阳明心学是极为平实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以体验到。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90多年前,朱自清先生笔下那个温暖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让南京浦口火车站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经过两年多“微改造”,百年浦口站重焕新生,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利用的示范项目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重要展示窗口。

  论坛上,南京扬子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蓓介绍,浦口火车站片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依照“拆改留”的思路,能保留的不改造,能改造的不拆除。其中,浦口电站、英式仓库等文保修缮注重从整体格局、街巷肌理、建筑风貌等方面,采取渐进式、织补式的微更新改造,修旧如旧,还原百年前的场景、街巷和建筑,打造南京滨江“文化之眼”。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活”下来,还要用起来、“火”起来。

  “长江文化丰富多彩,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指出,江南文脉是长江文化发展到后来的另一个高峰,应该把它的历史脉络梳理出来,将江苏、浙江、上海大量的考古素材梳理串联起来。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旭辉认为,要让长江文化融入城市更新的故事中,“比如,把名人故居改造成民宿或者公共文化空间,利用文化空间传承传统文化、守望城市文脉,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根脉的现代化无法取得更深远的成果。”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吴晓明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不仅要满足当下发展的需求,更要呈现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充分展现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作为江阴人,他对无锡近年来保护利用传统文化十分关注。在他看来,江南儒学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特别是宋代以后,它对全国学术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们不能就文化谈文化,而是要结合整个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进行整体考量,既要精通文化内涵,又要把握需求,做好规划。”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认为,可以用数字化手段展示、利用文物遗产,让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实现长江流域城市的“美美与共”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长江流域城市地缘相近、人文相通、民俗相亲,文化的同根同源、内在认同,必将推动区域内使命共担、文化共建、资源共享。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认为,过去,对江南文脉的研究多从历史、学术、文化等方面展开。而今,对文化的研究应上升至主流意识形态这一更高层面,要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要将文化研究引向更深入,就需具备更宏观的视野,吸纳世界研究文明的方法和经验,让研究体系更加丰富、饱满,从而更好地与世界交流、走向世界。

  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范建华指出,长江经济文化带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还局限于各省行政区划范围内。应整合利用长江经济文化带的城际互动发展要素,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探索长江经济文化带城际互利发展的新路径。

  “长江文明的巨大贡献,体现在文明、生态、创新、交流、生活五个方面。长江文明在下游地区的核心,就是江南。”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指出,当下,江苏正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让整个江苏大运河沿岸成为一个大公园,成为世界级的美好生活廊道。

  “可考虑以科技创新与信息技术为长江文化相关服务、产品升级提供新支撑,走‘互联网+长江文化’的信息化提升之路。”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院长王佳宁建议,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与推广云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长江水质及岸线违法施工情况、长江沿线古迹和河道生态情况,同时,建设开发集线上线下、河面陆上于一体的体验型文化场馆综合体,重塑公众感知、传播、获取、利用长江文化信息的新体系。

  论坛期间,长江流域相关省市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还就“城市‘微改造’与长江文化”深入探讨,并达成《城市更新行动长江共识》,呼吁在城市更新中推进长江流域共同体互鉴互学,实现“美美与共”。

(本报记者 刘江伟 苏雁 刘已粲)

王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江南地区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中华文明何时形成?从2002年至今,通过20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们对长江下游地区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过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概括来说,就是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年过渡。在浙江金华浦江上山遗址的定居村落,我们发现了栽培的水稻,通过研究断定,长江流域稻作文明至迟可追溯到一万年前。而在距今约8500年到9000年的浙江金华义乌桥头遗址居住址和墓葬中,我们发现了制作精美、器型发达的陶器,将彩陶文明出现的时间从仰韶文明的7000年前又往前推了近千年。到8000年前时,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继续发展,出现了8米长的独木舟。到了河姆渡遗址时期,稻作农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制作精美的玉器和漆器。距今6000年前左右,长江下游文明起源开始加速,我们在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现,5800年前到5600年前,这里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到5300年前,长江下游文明起源进入新时期,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含山凌家滩遗址,一座墓葬中有三百多件随葬品,光玉器就有上百件。苏州草鞋山遗址是最先发现良渚文化的大墓。通过一系列考古研究,我们发现,良渚时期农业、手工业和社会分化高度发达,我们认为,良渚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到了距今4300年左右,随着地下水位的上升等环境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遭受毁灭性打击,长江中下游文明尤其是良渚文明开始衰落。此时,来自中原的文化力量流动至长江下游,与当地文化交融,到3000年前殷商时期左右,王权巩固,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于2000多年前统一中国。

  所以,我们认为,江南地区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现地之一。今后,我们要把长江文化深远的历史积淀和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过程当中的突出贡献,通过研究、普及读物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广泛传播,让国内外民众都更加了解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樊和平(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让江南文脉奔流向世界每个角落

    江南不仅是地理意义上长江汇入大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也是长江走向大海、走向世界,馈赠中国、馈赠世界的最灿烂的文化明珠和文明瞭望塔。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大动脉”,那么江南文脉就是中华文化生命体心脏周围,由充沛血脉滋养得十分强壮的“三角肌”。万里长江从三江源出发,越过高山、跨过平原,在风雨兼程和大浪淘沙中千锤百炼,把青藏高原的高亢嘹亮化为江南的吴侬软语,将漫天大雪诗化为一蓑烟雨。

  江南文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在守护中为江南文脉的流淌开掘新深度、拓展新境界,让江南文脉奔流向世界每个角落。

  为传承创新江南文脉,自2016年始,江苏省委宣传部启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传播工程”,首创“文脉工程”概念理念,取得重大成就。如今,规划的《江苏文库》已出版上千册,这是江苏历史上第一部文化历史百科全书,为保存“江南”集体文化记忆进行了有益探索。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镇

    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镇。江苏的长江文化分为江南文化区、江淮文化区、江海文化区三大块,其中,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都是江南文化重镇。这些年,我在无锡做过大量考古调查,无锡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文物保护单位等都非常丰富。

  如何把江苏的文化文物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就文化谈文化,而是要结合整个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进行整体考量,既要精通文化内涵,又要精通市场需求,做好规划。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作出判断,邀请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规划如何将文化资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博物馆、遗址公园、非遗保护基地等都鲜活地存在于广阔大地上,要使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数字化、元宇宙等,让文化文物“活”起来。

庄若江(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江南文化就是水的文化

   江南文化就是水的文化。江南水网密布,形态多样,水的属性早已融入水乡人的血脉,化为江南人文化性格的重要因子。水上的生活,让这里的人们敏察善纳;水文化,涵育了他们聪慧的心灵、开放的胸襟、进取的精神。江南良性而可持续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优秀的水文化支撑,充分吸纳了水的特性——温润、灵动、善变、通达、包容、随物赋形。每当时代机遇到来之时,江南人都能把握机会,乘势而起,做到“后发而先至”。

  自古以来,长江自西向东、由高到低流淌,运河则由人工开凿、贯穿南北,一江一河,正好在江苏交汇。长江的流动带来丰富的资源,促进贸易往来,滋养着沿岸的民众;运河通达,在便利交通、促进贸易的同时,也推动着文化的交融。江南文化不仅得益于太湖水的平和温润,还受益于运河水的通达灵动、长江水的刚勇坚韧,“八方来水”滋养了江南人刚柔相济的性格。所以,江南文化既有报效国家的忠勇特质,又尊重个人的发展和追求;既灵活机智,又脚踏实地;既开放包容,又厚重坚韧。“水文化”为江南地区的改革开放注入了灵魂,为这里的人们注入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