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努力把“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让青年在和红色场馆的“双向奔赴”中真正找到情感认同和文化归属
我来自中共一大纪念馆,2022年10月16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党代表通道,又怀着振奋的心情听完了大会的报告。从上海到北京,从讲述党代会到参加党代会,这是对一个来自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的工作人员最深的嘱托和最好的肯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正是我在工作中应当承担的使命。
中共一大纪念馆自去年6月3日开馆至今,共收到观众留言近13万条。参加党的二十大时,我带了其中的8条。有中国福利会小朋友图文并茂地写道:“党是阳光,我是花”;有同济大学学子写道:“永远跟党走,担使命、创一流”;有年逾古稀的老人写道:“访起点、记初心,唱支山歌给党听”。这些留言证明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这些满载着对党无限热爱的感慨与期盼,就是我们红色文化传播者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2021年6月,我接待了一批外国参访者,其中包括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我的讲解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而展开,讲到“全面小康”部分时,收获了掌声。加蓬驻华大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脱贫成绩。中共一大纪念馆这个展馆很重要,让我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如今依然在努力造福人民。”我明白,展厅里的掌声是为我们党的不懈奋斗响起。这说明,我们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不仅要在全党开展,还要向世界主动发声,用历史映照现实。
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2021年建党100周年,全年新发展党员438.3万名。其中,35岁及以下的354万名,占80.8%。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不断吸收新鲜血液,让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在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都有一批青年人顺应历史潮流、唱响时代旋律,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些年,我发现场馆里的年轻人变多了,参观需求也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在参观中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这证明,新时代里红色文化正以独特的魅力圈粉新一代青年。网络上有个高频词叫“双向奔赴”,我们一直在努力把“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让青年在和红色场馆的“双向奔赴”中真正找到情感认同和文化归属。
持续实现“双向奔赴”,需要红色场馆守正创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保管、研究始终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工作重心,2000年以来,中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断凸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变化,我有着切身体会。宣教工作的重心,从我进馆之初的单纯性讲解接待,到注重青少年教育、注重思政教育,再到如今变成了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多元化地讲好建党故事。红色场馆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真正让教育入脑入心。
今后,我们将用好当下语言,盘活红色资源,努力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感、立体感、厚重感。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磨砺意志,以实干成就精彩。
(作者为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