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范小青最新非虚构力作《家在古城》首发式暨研讨会在苏州举行,该作是省委宣传部2022年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近年来,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协十分重视重大题材文学创作,通过政策扶持、激励奖励等举措,希望更多的优秀作家参与到主题创作中。省作协先后组织作家创作出版了《最美江苏人》《向时代报告》《向人民报告》《又见遍地英雄》《我们这十年》等一系列紧跟时代步伐、反映人民心声、唱响主旋律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作品,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范小青的这部近40万字的《家在古城》,是江苏重大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不仅为江苏文学的重大题材创作提供了有价值、有意义的范本,也为中国文学的非虚构写作增添了一枚沉甸甸的果实。
专家点评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写出世代宜居的古城之美
《家在古城》面对古城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写出了世代坚守的薪火相传。苏州是历史名城,又是现代大都市,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范小青紧扣这一主题,既写出当代苏州人的清醒、自信,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古城,又能够回溯并充分尊重历史,写出千百年来历代苏州人对家园的热爱,对古城的保护。从伍子胥到范仲淹再到当代苏州人,这种保护意识是一种自觉,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一种不断接续的情感投入。范小青在写作中注入文化情怀,通过眼力的发现,脑力的思考,心力的感受,笔力的表达,让她的写作发散出一种淳厚、悠远、纯正的文化气息。
让古城既保持传统风貌又充满现代活力,既让外来者啧啧赞叹,又让生活其间的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便利,这之间的平衡、协调,是没有终极答案的实践过程。《家在古城》写出了这一命题的开放性、实践性、延续性。严肃的思考和温暖的感情相结合,认真的工作与人间烟火相交织,实践的成就与未来的愿景相融合,呈现出世代宜居的古城之美。范小青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主题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汪兴国(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
穿行于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彰显文学的力量
《家在古城》体现了极其强烈的文化自信,是一部讲述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它是发自肺腑的、深入民间的,更是面向未来的。苏州深厚文脉的延续和保护是持久的、广泛的,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品中充分表达和彰显了这种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
古城保护以民生为关键、为核心,只有飘荡着人间烟火气的古城才具有新生的活力,只有在人间烟火熏染下的文化才会血肉丰满、历久弥新。作品中充盈着温暖淳厚的人民情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触摸到范小青赋予作品的生命的体温和呼吸。她穿梭于历史、现场和未来的身影,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价值和力量。
创作非虚构《家在古城》,对写了40年苏州的“范苏州”来说,仍然是一次挑战。如何身在其中识得真面目、如何节制情绪又温暖动人、如何真实记录又不刻板枯燥?大量鲜活的细节,作者的心理活动、行走路线,采访对象和环境的描写,资料的实录以及现场感十足的会议、对话,等等,诸多元素的巧妙组合,加上平易俏皮的语言,体现了非虚构写作的内在张力和强劲活力,《家在古城》的探索无疑是卓有成效的。
张在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
展现中国现代城市的老街巷变迁史
范小青被公认为是苏派小说的代言人,她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家乡苏州为背景,有着浓郁的苏州地域文化特点。有别于其惯用的虚构手法,此次她选择以非虚构的形式、饱含温情且宽容友善的态度,将苏州这一个性化的城市抽丝剥茧,记录了老街旧巷里的那群人,讲述他们的成长蜕变及其与时代百感交集的代际和解。
书中记录了范小青深入人群之中的对话,追溯了老街的记忆,抒发了一代人面对城市改革的真实心态,还原了每一个重要瞬间。这不只是一本记录古城改造变迁之书,更是一本社会转型期的集体记忆,展现了中国现代城市的老街巷变迁史。
李忠(苏州姑苏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谱时代新曲 传千年文脉
《家在古城》甫一推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以说是献给千年古城的一份珍贵礼物。这部作品以姑苏古城保护为主题,通过深入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姑苏古城几十年来的发展和变迁,记录了姑苏人矢志不渝赓续古城文脉之路,展现了白发苏州的青春焕发。
近年来,姑苏区立足古城的全面振兴,以打造“一中心两高地一典范”为目标,全方位、多形式推进古城保护工作,一个个历史片区华丽转身,一大批街巷、河道、老宅、口袋公园焕发崭新容颜,人在古城走,如在画中游。《家在古城》记录前行足迹,以文学名家诠释文化名城,以旧闻新事谱写时代新曲,既是对历史的客观记录,又是对文脉的传承赓续。
当前,姑苏区正积极探索古城保护新路径,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用新的创造去实践传承,用新的生机接续古老的传统,让根深叶茂的古城文化释放出源源活力,走出一条具有姑苏特色的文化自信自强之路。
汪政(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范小青的“恋地情结”
《家在古城》对纪实作品的写作有了新的理解,并在写作实践上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作品将多种叙事方式融合进来,形成了多视角、多语体的复合性的文本特征,使作品有了现场感、可信度、权威性,同时又生动活泼,非常“透气”。这是一本小说家创作的纪实文学,给这一文体带来了值得重视的新质。纪实作品往往叙述多描写少,而描写恰恰是这部作品具体生动的关键。再比如人物刻画,作家总能忙里偷闲,哪怕几句话,几句交待、补叙和插叙,就写出了人物的生活经历,使人物有了“成长”性,有了命运感。有时就是几笔白描,恰似画龙点睛,让人物形神兼备。作品内在的情感,是一个人对这个城市的一往深情。作品对苏州文化宝藏式的挖掘与展示和文学活化,包括作品的叙述语言都特别有苏州味,这是标志性的“范式”话语风格。
总之,《家在古城》是一部“地方感”很强的作品,它真诚而典型地体现了范小青的“恋地情结”。
王尧(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
重返故乡的文化与美学之旅
古城保护从来不缺分歧,范小青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她从什么角度切入古城保护?这不仅是叙事问题,也涉及到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读到《家在古城》初稿,我对其完成度、成熟度特别欣喜和肯定,以为是近几年来当代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收获,也是范小青“苏州叙事”的里程碑作品之一。范小青摆脱各种纷争、现象,跳出传统、现代,以人与城的关系为基本线索,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在不同层面上呈现了苏州古城保护的多元景观。在这条线索中,范小青以空间写时间,当下与历史在往返中重叠,人与城互动,城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人的故事也是城的故事。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古城的保护才能成为人对家园的守望。因此,范小青通过这部书的写作,完成了她的城市哲学或城市文化的建构。《家在古城》作为非虚构文体,突出了非虚构作为方法的重要性,而这部非虚构作品的魅力,又恰恰与范小青超强的虚构艺术能力有关。《家在古城》的结构、叙述、故事和语言,都显示了范小青把虚构艺术能力转换成为非虚构文本的写作。
丁晓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家在古城》,让苏州告诉世界
《家在古城》是小说家范小青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这是一次很值得我们期待的转型。说是“转型”,其实也是一种回转。范小青是一位资深有范的小巷文学写作者,《家在古城》以新小巷文学的非虚构书写方式,对接古城市井风俗世情的虚构想象,这无疑是对小巷文学极有意义的丰富与拓展。而这样的一种“回转”,更是一种独具重大价值走向远方的新的出发。《家在古城》是一部关于苏州古城保护治理富有全景构型和细部肌理的纪实之作,作者通过苏州这一个案真实而有意趣的叙写,告诉读者、告诉世界的是古城保护的苏州经验、苏州智慧乃至苏州问题。从题旨深意上看,《家在古城》就是范小青和她所在的苏州就古城保护这一人类共同课题与世界所作的一次深度对话。
作品不全是人与事的再现,也有不少的思考:适逢时代变革发展,除了保护好古迹,今天的我们,又能给我们的后人留些什么呢?留些什么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代特征还有文化含量、精神价值的东西呢?
这是大题目,如果没有一点大历史观和历史责任感的人,是不会提出也提不出来的,而这样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回答的。
王晖(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师大中国非虚构研究院执行院长):
古城之变的艺术深描
《家在古城》是范小青以非虚构方式又一次对古城做出超越外在形貌、独具思想内涵和非虚构精神的“深描”。
首先体现在作品以“我”的视角,通过大量密集的场面与细节呈现出基于非虚构性的亲历性与现场感,表现出小说家非虚构叙述的独特审美气质。全书以时空交错的全景式叙述,将极具文化遗产风韵的苏州古城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城建、生态等如数家珍般和盘托出,大有“打捞”“钩沉”“探秘”“解惑”和“激活”之百科全书意味。“深描”还表现在作品题材足够宏大——苏州古城的前世今生,寓意足够深刻——中华文明的渊源、新生、承传与复兴。但其叙述却是娓娓道来、接地气的,显示出以毛茸茸的“小历史”演绎宏伟壮阔“大历史”的叙述格调。
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这是《家在古城》里面的一个金句,正是其文献价值所在——作品中大量的文献佐证和数字数据足以证明其“用事实说话”的理念和诚意,也完全可以看作是其文学价值的一种精彩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