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天津大学创办127周年。高等学府古已有之,但把高等学府称为“大学”,在我国则是清朝末年的事。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被誉为“东方康奈尔”的天津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创立,这是我国第一所新式大学。
通过常州市档案馆馆藏珍贵档案,我们了解到,盛宣怀与中国现代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创办北洋大学堂仅仅是一个开始。盛宣怀为什么如此热心教育事业?究其原因,恐怕与他的经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一方面他是传统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与“西学”相似的经世之学使他终身受益,特别是通过从事洋务事业,他深知“西学”的重要,却又深感自身知识的不足,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之后,捐资建学便顺理成章了。盛宣怀堪称我国捐资创办大学的始创者,而且在他的整个办学理念中,莫不闪现着“经世致用”的光辉,他为北洋大学堂定下的校训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治学理念延续至今,始终未改。
甲午战争后,盛宣怀更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认为国家欲图自强,筹设学堂、培育人才是关键。他在1895年6月致常州同乡恽次远函中明确说到:“刻下条陈甚多,不外练兵、筹饷、矿务、铁路诸大端,已下各省督抚议复。鄙意有治人然后有治法,所以各节,若无专任之才,实心实力,不避嫌怨,即次第举行,亦恐无裨政要,不足以振靡。摄浮富强之基,得人为上。”
盛宣怀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西国人材之盛皆出于学堂”。9月10日他再次向直隶总督王文韶上禀《设天津中西学堂》:“复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光绪十二年,前任津海关道周馥禀请在津郡设立博文书院,招募学生,课以中西有用之学。嗣因与税务司德璀琳意见不合,筹款为难,致将造成房屋抵押银行,蹉跎十年,迄未开办……周前道原拟以博文书院房屋为专堂,现经胡臬司(胡燏芬,现经理直隶粮台)顾全大局,由粮台设法筹款,向银行赎回,作为公产。其屋价内原有总税务司赫德,即津海税务司德璀琳捐款在内,如仍作学堂,税务司亦必乐从。”从此禀中我们可以看出,盛宣怀关于天津中西学堂的校址早已经得到落实,其筹划设立天津中西学堂亦早有之事。据《北洋大学史料组记北洋大学事略》载,自1892年盛宣怀调任津海关道后,与当时在天津开办教会学堂(中西书院)的美国传教士,彼时兼任美国驻津副领事的丁家立相熟,之后又得到李鸿章的支持,开始与丁家立“共同拟定开办大学的章则办法等,全力筹办北洋大学(即初期的天津中西学堂,于1903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丁家立所设计的学科和修业年限,分为法律、采矿冶金、土木工程、机械四科。因为头等学堂开办时,合格的新生太少,翌年就自办了预备科,名为二等学堂,复以外文学习困难,将二等学堂的修业年限也定为两年。”正是在盛宣怀的积极倡议、多方奔走之下,1895年10月2日,光绪帝御笔钦准设立北洋大学堂,这一天也成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建校纪念日。
北洋大学堂创建后,盛宣怀秉承“事事研求”的人生宗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形成了“西学体用”的思想理念。首先,他采用专家办学模式,奏明皇帝“须遴选深通西学体用之员总理”,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具体掌管设在天津的大学堂,并聘请了一批外籍教员。其次,针对当时清王朝在处理内政外交上急需熟悉法律的人才,以及急需开发矿业资源、发展机械加工工业的实际,开设了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机械工程等学科,并随着事业的变化,及时改变专业设置,添设新的专业。第三,盛宣怀认为“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务中之先务”,所以他又开始了培植师资和生源的工作。1897年他建立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师范学院,以及第一所外院(即小学),连同相当于大学附中的北洋大学堂二等学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级学制,为中国新式系统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四,盛宣怀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培养专门人才。学生入头等学堂先学习第一年基础功课,学完后,由总办、总教习察看每一个学生的资质,酌定今后的学习内容。即便是出国留学,也要根据每人的资质,选其专门学科去深造。第五,确立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校风。
1896年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同年在上海着手创办南洋公学,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的前身。
(作者:张步东,常州市档案馆原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