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发布时间: 2022-10-11   访问次数: 1186


戴上VR设备,拿起操作手柄,学生瞬间穿越到几十年前的中央苏区街头。这发生在江西理工大学的“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它通过实景建模,真实还原了发生在苏区的历史事件,帮助青少年更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党的革命历史。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类似的特色活动还有很多。为继续深化拓展青少年“四史”教育,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共青团中央提交了《关于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

  超七成青年学党史后萌生入党愿望

  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已穿越了101年;江西南昌城的枪声已过去95年;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距今也已73年……要为00后、10后讲好间隔了几代人的历史并不容易。

  自2021年以来,为拉近青少年与党史的距离,共青团、少先队运用各种形式让党史内容既入眼入耳,又入脑入心。共青团中央开展的一项覆盖273万青少年的调研显示,超七成青年参加党史学习教育后萌生了入党愿望,其中近一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全国在册的5000余处革命烈士纪念设施,都有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去参观、瞻仰、祭扫,实现了全覆盖。

  要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提案》指出,当下还有不少需要注意的情况。

  共青团中央提出,“当代青少年与父辈、祖辈相比,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感性认同与理性认同在他们身上复杂交织,对党的政治认同还面临着多方因素的冲击和消解”。

  对此,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0后副教授杨哲深有感触。她每年要为全校师生上20余次党课,“如今,青少年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价值观越来越多元,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很多错误、歪曲的历史观点或思潮,被包装粉饰后渗透进青少年的生活,这让党史学习教育显得更加必要”。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张智就曾面对过很多学生的追问。他认为,不回避学生的问题,不绕开学生的质疑,以历史史实来回应困惑,着力解释清楚党的百年历史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才能让青少年真正相信党、追随党,从党史中汲取智慧。

  《提案》还关注到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多集中在学校课堂的现状。“党史学习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未能实现紧密衔接,面临家庭教育缺位、严重依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完善的现实挑战”。

  中央团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教师齐亚静曾对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做过深入研究。她搜集整理了200多个中小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案例,发现:针对青少年尤其是低龄段孩子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多为单次活动,缺乏系列化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缺失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短板。“家庭教育更有信服力,很多历史细节、生活感受是课堂上做不到的。”她以亲身经历举例,自己的奶奶曾是中共地下党员,从小就给她讲述党史故事,这让她对党的历史有了更生动具体的认识。

  采访中,记者发现多位思政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照本宣科式的理论灌输对青少年难以形成吸引力。

  “思政教育的本质是要以理服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廉思曾分析,理论灌输包含一个隐藏的逻辑:我的理要比你的理更具解释力,或者反向说,我比你更高明。“这种居高临下的思想工作,会不自觉地让对方心生警惕”。

  因此,《提案》也指出,“教育的时代性、亲和力、感染力,网络立体传播、话语体系创新、文艺产品创造等方面还任重道远。”

  常态长效成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新要求

  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发生在校园内的教育活动显现出巨大活力。烟台大学组织学生收集整理红色资料,宣讲红色故事;湖南师范大学开展《画说党史》,借助漫画方式,传播党史知识;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兵还建议运用革命歌曲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等。

  因此,《提案》建议,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要发挥好学校主渠道作用。应继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制定教学大纲,贯穿学校教育各个阶段,构建系统完善的校内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体系。

  齐亚静补充说,调研发现,很多少先队辅导员反映急需一套适合低龄少年儿童的教学大纲。“很多针对中小学的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随机性,党史内容也缺乏针对性、系统化理念和标准化安排”。

  学校教学时间有限,常态化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需要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曾撰文提到,过去一段时间内,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有所缺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常常有脱节现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育人的责任也没有覆盖全体教师。

  《提案》建议,建立思政课与其他课程间的联动机制,从理想信念、道德观、文化历史观、价值观等要素搭建全面配套的知识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在天津大学,几乎每一名思政课教师都“身兼数职”,学校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共建的方式,实现价值观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斌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互补互融,课堂也更生动了。”

  此外,《提案》还提出建议,“进一步用好建好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用技术手段和时代语言增强历史教育的场景体验,探索开发更多具象化、可视化的教育载体,让红色资源火起来、英雄人物亮起来。”

  在上海市黄浦区,上述突出浸润式实践教育的建议正在实现。复兴中路上,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复兴·风雅颂”三栋洋楼。其中,“复兴颂”是全国首个红色文化数字体验空间。

  在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中,采用密室游戏方式,让红色文化以时下流行的娱乐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在AR、VR、雷达感应等智能设备的辅助下,让参观人员通过虚实结合的场景设置、角色扮演的互动形式,体验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新中国成立的红色革命剧本。

  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成为红色历史中的一员,扮演那个时代的工人、歌唱家、党的地下工作者、解放军战士等角色,强烈的代入感让党史学习教育更为直观、更具感染力。

  《提案》提到要“开发融教育性、知识性、文化性、体验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品,开展红色主题研学和实践教育活动,强化仪式教育,引导青少年以寓学于游的方式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

  中央团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副教授杨巧认为,“增强仪式教育,是加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可以让青少年在规定的仪式中,接受精神洗礼,提升精神境界”。

  “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过程是一个引导青少年不断深化对党的认知,追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过程。”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红桂认为,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同时,在各个阶段充分利用丰富的党史资源,才不会导致重复学习。

  张智补充说:“小学阶段可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

  张智还建议要“中央规定动作和各地自选动作相结合”“专题史和编年史相结合”,按照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和自身建设史组织深化学习党的历史。

  陈红桂建议,从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和主线中提炼、设计专题,把百年奋斗史与青少年的成长、成人、成才结合起来,教育、引导青少年赓续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与精神谱系。

  增强“青年化”理论阐释

  2021年6月,北京邮电大学推出“百年征程路”特色党史学习答题闯关、党史学习跳一跳两款小游戏。游戏一经推出就受到学生的追捧。游戏以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例、历史人物、精彩故事为主干进行篇章划分,玩家可沉浸式回顾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

  “我们就想以这样的方式增强党史学习的友好感,有效杜绝抵触情绪,真正实现全校青年好学、勤学、主动学、持续学。”北京邮电大学团委书记李瑾梁说。

  在杨哲看来,想让青少年真正喜欢学习党史,必须加强对理论的青年化阐释。“我们的党史理论,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应该是说青年的话、解青年的惑、指青年的路”。

  在《提案》中,共青团中央也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统筹指导,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通过成就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多种形式,有效解疑释惑、回应现实关切,推动线下深入宣讲与线上生动阐释有机结合”。

  张智认为,实现青年化理论阐释,需要突出青年在党的历史上的作用。“要让青年在党史中对标自己,看到历史上的青年担当,看到他们的使命”。

  他还指出,青年化理论阐释要与青年实际结合起来,以维护青年的切身利益诉求为切口做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青年的认同与支持。

  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开设的思政课在校内人气很高,经常“一座难求”。在授课过程中,他为学生推荐了大量“红色剧单”。冯务中曾举例说,去年一部《觉醒年代》“觉醒”了新时代的青年。“这就是红色文艺作品的魅力和威力,可以起到教师讲授所难以起到的作用”。

  《提案》提到,加强媒体宣传,加大对相关题材文学创作、影视创作、音乐创作、公益广告等的支持和展播力度,发挥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的引领作用,使相关宣传报道接地气、有生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

  此外,针对当前便捷的互联网学习载体,《提案》也做了专门建议,要“进一步打造‘清朗空间’、营造传播氛围,推动‘微党课’‘思政微课’等短而精、寓论于事的学习课程在网络中广泛传播,突出议题引领、立体传播、柔性推介,通过丰富优质的融媒体产品和可视化、互动式体验,潜移默化地传递党的精神谱系,在网络上打造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教育新空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3月07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