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让就业观教育成为促就业的重要一环
发布时间: 2022-09-21   访问次数: 1440


李晓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9月16日   03 版)

  2022届毕业生,从我手里推荐出去的,起码有10名以上放了用人单位的“鸽子”。推荐单位的负责人都是多年好友,见面免不了尴尬。面子事小,影响口碑事大。后来的学生再要到这些单位求职,人家HR(人事专员)自然就多了一层顾虑。

  站在学生角度,寒窗苦读多年,就业是走出象牙塔,到社会上去闯荡一番,成就事业;站在教育者立场,就业是否为市场所需,是对教育体系产出成果的最终检验。过去我们总觉得是大学生机会少,现在有了机会,却不愿意“将就”,思来想去,可能问题出在了就业观上。

  与市场对人才的总体需求相比,毕业生其实并不缺乏机会。一是国家整体产业转移正在从低端迈向中高端,对高层次人才始终有着比较旺盛的需求;二是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需要大量劳动力;三是中国正处于信息技术革命进程的领先位置,新行业新领域层出不穷,创造出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四是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都提供了非常多的优惠政策。今年,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累计提供岗位达到1370万个。

  有时,大学生缺的是让他们“满意”的工作岗位。毕业生不肯将就,我分析有以下原因:第一是大城市情结,比如想留在杭州,只要希望尚未彻底破灭,就会打零工坚持;第二是编制情结;第三是“二战”情结,大部分首次考研、考编、考公不利的同学,都计划二刷,为保留应届生身份而拒绝就业;第四是传统情结,对传统行业、企业、岗位情有独钟,对新经济、新创公司认同感不强,缺乏安全感,不愿到相关公司就职;第五是家长支持,学生家庭条件一般较好,家长不急于让孩子就业。

  尤其是下定决心“二战”考研的,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亚于“杀出一条血路”。成了,研究生毕业时,还是要面临找工作的问题。不成,毕业两三年了,学历没有提升,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这时候再去求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就业竞争力还不如刚毕业那会儿。

  与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场规范、职业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就业观”,涉及的并不仅仅是找个工作糊口的问题,而是自己最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的事业、想要的生活、发展规划是什么?这些应从小就开始引导,不能事到临头才着急。

  但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对“就业观”涉及并不多。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指挥棒就是升学,大学之后,教育以专业培养为主。就业观的内容则主要由学工线组织,落实下来就成为以学生社团为主在开展,缺少系统性、科学性。

  就业观教育不仅是大学的任务。国外教育中,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引导学生规划职业。这些规划具体到按摩师、护理员、建筑师、卡车司机、消防员,等等。学生们从很小就开始围绕自己的职业理想规划学业。大学毕业时,就业自然水到渠成。

  就业的事情说起来重要,到最后如果没有具体抓手,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可能造成就业工作的种种困难。对此,不妨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作为具体的突破口。

  (作者系浙大城市学院教师)

李晓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9月16日 03 版